巴洛克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變形的珍珠」(奇怪的意思),其主要特色有
1. 動感、不規則。
2. 不重實用性。
3. 富宗教與貴族之威嚴。
4. 色彩鮮艷。
5. 放棄古典形式。
6. 空間深度大。
巴洛克風格盛行於17世紀到18世紀初,為歐洲各國教會或宮廷中的貴族式藝術造形。
此名稱最初是指一種新型的建築,後來則為史家和批評家用來泛指其他的藝術形態。
它的最大特色為氣象雄偉和富麗紉爛。這種風格在十六世紀下期源自義大利,傳入法國,然後再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大行於十七世紀。它的興起約有數因:
(1)由於對文藝復與時代藝術那種重視勻稱、節制和秩序的反抗,藝術家嘗試用較為突出的手法來表現平衡的效果。
(2)處於君主專制政體發達的時代,需要莊嚴而富麗的風格以表現帝王的威權。
(3)公教對抗改革以後,激起了宗 教的熱情,此種風格能夠表現宗 教運動的特質,因此有人說巴洛 克風為對抗宗教改革的產兒。
首先就建築來說,巴洛克建 築的特點為雄偉、雕琢和裝飾華美,並且廣泛而大量地應用「古典的」因素 如柱子、圓頂、拱門和神話故事的雕景,其外形 在裝飾上的踵事增華與細膩氣氛 給人中世紀教堂祭壇的感受。其內部也堂皇無比,配以鍍金、銀飾和明鏡。
此外,雕刻和繪畫在建築設計土叉重占重要位置,且 因重視建築物與環境的配合,而 有風景設計和城市計畫。這些都 一反文藝復興時代建築那種支離 破碎的感覺。義大利的維揚拉( Vignola,G.da)為早期的大師 ,他在羅馬為耶穌會所設計的那 穌堂(Gesu'),後為各地耶穌會 教堂的典範。最著名的巴洛克建 築家則為貝尼尼(BerninI,G.L.),本為義大利人,他的名作便是羅馬聖彼得教堂前的柱廊和廣 場。此外,巴黎的凡爾賽宮、倫 敦的聖保羅大教堂 (St.PaulsCathedral) 也都是這種風格的 建築。
繪畫方面,巴洛克繪畫重視 新的和突出的構圖方法,周遠近 法和不勻稱的構圖。巴洛克畫家 喜歡捕捉空閒和運動的感覺。主 要畫家有義大利的卡拉契 (Ca rraccI,A,)和卡拉瓦喬 (Ca ravaggio,M.M.da);他們的
作品多取材「聖經」故事,籠罩 著濃厚的義大利風味。法蘭德斯(Flanders)的魯本斯(Rubens, P,P.),作品甚多,善繪女性的裸 露肢體,法國的普桑(Poussin,N。)則長於風景和戰爭場面。
至於雕刻,巴洛克風格也盛 行。義大利人貝爾尼尼是這方面 的大師,他設計了許多噴泉和祭 壇,也取材希臘神話而創作。
音樂在這個時期也有甚大的 發展。這方面的成就以德國為最 高,不過主要的音樂形式 如 吟誦曲、歌劇、歌謠、協奏曲及 序曲等 卻都是源自義大利。 巴哈 (Bach,J.S.)與韓德爾(Handel,G.F)是初期的大師 。前者擅長風琴曲;後者則兼擅 多方面,「彌賽亞」便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他們的特色是注重和諧,
另一項建築的代表作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作
「魔鬼引誘聖安東尼」
卡拉契 1597?AD
反對未經嚴格形式構成的即興之作,其作品因此都不易演奏,但卻都令人聽來感到無比的莊重與舒暢。近代西洋音樂實即基於此。
巴洛克的風格除表現在上述這些造形藝術上外,也可從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到。這個時期的文學為偉大的散文時代,英國的吉朋(Gibbon,Edward)、約
翰生(Johnson,Samuel)、培根(Bacon,F.),以及法國的伏爾泰(Voltaire;F.M.A.)、盧梭(Rousseau:J.J.)等,也都是散文家。他們的作品不僅表現著高度的古典色彩,並且充滿了對理性的崇拜。小說也在這時趨於成熟,英國狄福(Defoe,D.)的「魯賓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烈弗遊記」都是眾所周知的作品,但都非真正的小說。從李嘉生(Richardson,S.)開始才出現有計畫的情節小說,他的「潘咪拉」和 「克萊麗莎」被公認為英國小說中情節最完美者。
詩歌方面,則由於這時期理性主義
盛行的影響,語意都趨向於明晰的散文味道,英國的彌爾頓(Milton,John)是最重要的人物,其名作「失樂園」和「重獲樂園」為英國文學史上很重要的敘事詩之一,內容以「聖經」創世紀篇中的亞當、夏娃、撒旦與天主之間的罪、罰問題為主,藉著宗教中的超凡人物來探討凡世間的正義和邪惡問題,為其時代
宗教信念的綜合作品。戲劇在這時期也很發達,除法國的康迺伊(Corneille,P.)、拉辛(Racine,J,)和莫理哀 (MoIere,
J.B。P.)等古典悲劇大師外,還有英國的艾塞里芝(Etherege,G。)與魏采力(Wycher-ley,W.)等喜劇大師。前者著重描寫人心靈中情欲與理智的衝突,以及宿命的悲傷情懷;後者則以描寫貴族和上流社會的歡樂與腐敗等寫實事物,而發展出所謂「諷世喜劇」。莫里哀尤其兼擅兩者風格,「唐磺」便是他的名作 ,充滿著對世俗虛矯的挖苦和諷刺,歷三百餘年仍膾炙人口。
總之,十七世紀是巴洛克風格的黃金時代。到了十八世紀初 ,另一種被稱為 「洛可可」(Rococo)。的風格開始在
巴洛克雕刻的代表作
「阿波羅與黛芙妮」
貝尼尼 1622~1624AD
法國興起 ,此可謂為巴洛克式的一種更典雅和更精緻的發展,同樣也影響到歐洲其他地區,尤以奧地利和德國為甚。到了十八世紀末,歐洲的文藝又開始趨向文藝復興式的復古,重新回到古希臘、羅馬的風格,此即後起的「新古典主義」;於是巴洛克風格便衰落下來。以後歐洲不論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都進入一極劇烈的變動時代。專制政體逐步瓦解、自由主義高張,歐洲人的思想觀念去古愈遠,巴洛克風格逐成為不再復返的歷史陳跡。
「失樂園」的插畫;
英國19世紀詩人兼畫家
布雷克(Blake,William)所作
但當我們遊覽巴黎、羅馬、維也納等歐洲名都時,面對著那一連串豐富飽滿的十七、八世紀遺跡。仍可依約地感受到當時那種約麗輝煌的色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